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

相關技術人員知道技術,但可能不曉得待解決的問題(涉及KSR判例的適用)

相關技術人員知道技術,但可能不曉得待解決的問題(涉及KSR判例的適用)

這是一件涉及不符KSR判例關聯顯而易知性(obviousness)判斷原則的判決(Broadcom v. Emulex (CAFC 2012-1309)),上訴法院CAFC作出與KSR判例不同的決定。

源起博通(Broadcom)對網路儲存公司Emulex提出專利侵權的訴訟,系爭專利為US7,058,150,發明為一種高速序列數據傳輸器,傳輸器的設計包括有多個接收器與發送器,可以高速收送類比、數位訊號,若接收到類比訊號,需要轉換到數位訊號,並採樣得到訊號特徵,多個接收器可用來追蹤訊號的相位、頻率而修復時脈資料,手段包括相位插入(phase interpolator)。

重點是,一般使用相位插入器(phase interpolator)執行高速採樣時需要多振盪器,系爭專利提出採樣時同時採用四個平行的資料路徑(重要!),每一個執行四分之一速率,可以不用使用多個振盪器,而在系爭專利提出的多個接收器中僅需一個主要的振盪器,因此無須調整些多個振盪器的頻率,而取得比較符合資料傳輸律的訊號。

相關專利技術可參考Claim 8,界定一種通訊裝置,包括有主訊號產生器多訊號接收路徑插入控制模組,其中訊號接收器包括採樣訊號產生與提供多資料路徑的功能。
8. A communication device configured to receive multiple serial data signals, comprising:
a master timing generator adapted to generate a master timing signal;
multiple receive-lanes each configured to receive an associated one of the multiple serial data signals, each receive-lane including
   a phase interpolator adapted to produce a sampling signal having an interpolated phase, and
   a data path adapted to sample and quantize the associated serial data signa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ampling signal; and
an interpolator control module coupled to each receive-lane, the interpolator control module being adapted to cause the phase interpolator in each receive-lane to rotate the interpolated phase of the sampling signal in the receive-lane at a rate corresponding to a frequency offset between the sampling signal and the serial data signal associated with the receive-lane so as to reduce the frequency offset between the sampling signal and the serial data signal.




專利有效性:

本案在地方法院判決中認定Emulex侵權成立,並發出禁制令,上訴後,CAFC判決同時認同地方法院判決以及專利的有效性(涉及顯而易見性)

本案重點是專利的非顯而易見性:
提出專利無效的先前技術為EP0909035,此案為一種相位同步裝置。重點不是這件專利是否揭露了系爭專利的技術,而是是否解決了系爭專利想要解決的問題。這點因此產生與KSR比較需要想像力的審查原則有點差異。


KSR判例討論:
專利是否為顯而易知則參考KSR判例,可參閱部落格文章:http://enpan.blogspot.tw/2010/09/ksr-uspto.html

KSR判例似乎讓審查人員在已知的技術中更"合理"地推導出似乎合理的解決方式來判斷專利是否顯而易見。

其實在KSR判例中,最高法院並非鼓勵無理地讓相關技術人員是否可以同時結合多個先前技術來判斷顯而易知性;反之,而是希望審查人員應先確認專利所提出的問題或需要在發明完成時是否有理由可以結合這些先前技術的部份元件。因此形成一些103判斷原則。

也就是說,若專利僅結合了已知技術的原本功能,則為顯而易知,而法院就應該判斷是否專利提出的任何改良超越先前技術可以預期的用途與功效。

結論:
訴訟中,專家指出,根據先前技術所載內容,包括修復時脈資料與相位同步的技術,雖先前技術確實記載了系爭專利範圍中的一些必要元件,但卻沒有理由/動機會去設計多個資料路徑而達到系爭專利所要的功能,由於先前技術並未涉及"資料路徑"的解決方案,因此地方法院、CAFC法官都認為不能因此認為系爭專利為顯而易見。

在CAFC階段,法官認為『當先前技術或許被相關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知道,但先前技術所討論的問題可能不是』 。CAFC顯而提出了與先前KSR較為粗略的顯而易知性判斷不同的標準,而且可能比較可以排除「後見之明」,使得判斷專利是否可獲准明確而合理

法官採用的判決是Kinetic Concepts, Inc. v. Smith & Nephew, Inc., 688 F.3d 1342, 1366 (Fed. Cir. 2012),其中意見為:
"finding invention nonobvious when none of the “reference[s] relate to the [problem] described in the patents”and no evidence was proffered indicating why a person having ordinary skill in the art would combine the references."
當發明所解決的問題並非見於先前技術所揭露內容中,沒有證據顯示相關技術人員可以結合這些引用前案達成本發明。此時,發明應非顯而易見。(這個決定似乎回到TSM的進步性判斷)

判決:
http://www.cafc.uscourts.gov/images/stories/opinions-orders/12-1309.Opinion.10-3-2013.1.PDF
http://www.cafc.uscourts.gov/sites/default/files/opinions-orders/12-1309.Opinion.10-3-2013.1.PDF
(連結更新,updated on Jan. 23, 2018)

Ron
資料參考:Patent Prospector

另一個壓縮審查時間的方案 - QPIDS

筆記

Quick Path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tatement (QPIDS)
http://www.uspto.gov/patents/init_events/qpids.jsp

QPIDS也是一個可以加速審查時程的USPTO所提出的方案,目的是能夠透過減少懸宕的專利申請案,以及降低RCE的次數,試行期限已經延長到2014/9/30。

其他還有一些加速審查的措施,還有AFCP。

IDS提出的主要時機:
(1) 專利申請案申請日後三個月內
(2) 在第一次審查意見發出以前
(3) RCE後第一次審查意見以前
但在上述時間以外,若在終駁(final action)、核准通知(notice of allowance)或審查程序終結以前,仍可提出IDS,只要繳費以及相關聲明,比如相關IDS文件已經見於外國審理中(須為IDS提出前的三個月內的意見),或提出IDS前三個月以前不為任何人所知。

一般情況下,專利權人在專利獲准領證後提出IDS主要是要確認專利權,讓審查委員能夠在審視這些IDS文件,此時需要重啟(reopen)審查程序,比如提出reissue程序。在此QPIDS方案中,審查委員經審視領證後IDS時,若判斷沒有任何必要重啟審查程序時,智慧局將更新與重發核准通知。(比reissue快速)

QPIDS為一種請願(petition),僅能電子提交,就在網頁上選擇特定專利,利用其中電子請願(ePetition)功能提交IDS。


Ron

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

USPTO決議延長AFCP2.0方案

各位申請人是否面臨接到美國專利局終駁(final rejection)後要提出RCE的決定?

其一考慮是費用,特別是第二次RCE之後的費用更貴:
其二則是不曉得RCE之後是否有機會獲准?
第三才是不曉得是否其他選項,比如Advisory Action, Pre-Appeal, Appeal, Interview,...,以及這裡提到的AFCP(2.0):

申請人可於最終"核駁"審查意見發出後,可以在不用請求RCE的情況下,提出至少一項獨立範圍的修正本。如果判斷未能核准,將與申請人面詢討論(interview)。

事實上,USPTO對於申請人不斷地提出RCE也是十分困擾,影響USPTO的效能,顯然AFCP計畫似乎成功地降低了不少RCE案,因此才想繼續延長適用時間。

AFCP 2.0 這個USPTO與申請人合作加速專利審查的方案經幾次延長後,決定延長到明年(2014)九月。前情提要:http://enpan.blogspot.tw/2013/05/acfp-20.html


AFCP 2.0方案本身不用錢,雖可能有代理人服務費用、官方回應Final OA的延期費用,相對於RCE費用與耗時來看,應該都是可以考量的方案。

在AFCP2.0中,顯然申請人不應執著自己想要的權利範圍,要不然就提出RCE,如果想要加速溝通,就是將權利範圍限縮,不能比前次核駁更廣的範圍,且要確定可行而可核准的專利範圍,這部份可以尋求代理人提供答辯的方案。

如果審查委員仍不能核准申請人提出的專利範圍,將進行面詢(interview),此時資深審查委員可能會協助,如果這個Interview不能在10天內舉行,USPTO會發出如同前次Final OA的內容。這時,申請人極有可能會面臨來不及,或是產生延長費的情況提出RCE。

補充資料:
USPTO的資料:http://www.uspto.gov/patents/init_events/afcp.jsp
終駁之後的修正應符合37 C.F.R. §1.116

AFCP2.0表格:
 一些注意事項:


Ron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前言的效力(MPEP 2111.02)(about claims)

前言的效力(MPEP 2111.02)

筆記

MPEP 2111.02: Effect of Preamble

MPEP 2111.02 一開始就交待專利範圍中的前言(preamble)是否限制了權利範圍為"case-by-case",視事實認定,並沒有統一的認定。
The determination of whether a preamble limits a claim is made on a case-by-case basis in light of the facts in each case; there is no litmus test defining when a preamble limits the scope of a claim.

前言的意義:

A claim preamble has the import that the claim as a whole suggests for it.
專利範圍前言具有權利範圍整體啟發的重要含意

If the claim preamble, when read in the context of the entire claim, recites limitations of the claim, or, if the claim preamble is 'necessary to give life, meaning, and vitality' to the claim, then the claim preamble should be construed as if in the balance of the claim.
當閱讀整個權利範圍的文字,若前言描述了權利範圍的限制;或是,權利範圍前言必須地提供權利範圍的意義,表示前言部份理解應該用以平衡專利範圍(限縮)

根據在CCPA1951年案例Kropa v. Robie, 187 F.2d 150, 152, 88 USPQ 478, 481 (CCPA 1951)提到「an abrasive article」,指權利範圍的前言描述物品的精華,定義出物品的權利範圍以及製造物品的程序。前言是用以定義出物品的結構。

角度一:前言描述限制專利範圍

任何用於前言的用語如果涉及發明的結構,應當作專利範圍的限制,而這個決定應先瞭解整體申請案所描述的發明,再從專利範圍所界定的發明來判斷前言是否限制了權利範圍。

根據聯邦巡迴法院案例In re Stencel, 828 F.2d 751, 4 USPQ2d 1071 (Fed. Cir. 1987),其中涉及的專利在專利範圍前言部份描述了衣領的結構,而權利範圍元件卻未定義衣領,因此法院認為前言所載的衣領結構不能忽略。且當考量專利範圍專利性時,根據所引用的先前技術,前言所載的衣領結構限縮了權利範圍(為了取得專利的考量)。

角度二:前言描述描述目的或是用途

判斷權利範圍的前言部份為結構的限制,或是僅是發明目的或用途的描述而已,將依據整體發明與專利範圍而定。

如果專利範圍的主體如果已經完整界定了發明,前言則可僅是發明的目的與用途的描述,而非用來界定發明。

根據案例Kropa v. Robie, 187 F.2d at 152, 88 USPQ2d at 480-81,此案例指的是兩段式撰寫的專利範圍,當權利範圍指向一個產品,前言部份僅描述固有舊的產品的特性,非用來限定發明。

聯邦法院於Jansen v. Rexall Sundown, Inc., 342 F.3d 1329, 1333-34, 68 USPQ2d 1154, 1158 (Fed. Cir. 2003)案例中提到,專利範圍涉及透過提供維他命防止惡性貧血的方法,法院認為此案前言部份並非僅是效果的描述,而是描述方法特定目的。於是,若根據說明書與答辯歷史(prosecution history),若前言部份協助定義發明,則前言將用以限制權利範圍的解釋。

本節表示,在專利審查過程,若前言的部份描述了發明的目的或用途,將會判斷是否這些描述產生與引證前案的結構差異,或是程序改變,則前言的描述將限制專利範圍解釋。反之,若前言的描述相對發明的結構或流程不重要,則對專利範圍沒有效力。

綜合以上,前言與權利範圍主體(body of claim)的倚賴關係影響是否前言納入專利範圍解讀的判斷。
若在專利審查範圍,需要以前言描述來區隔先前技術,前言的描述將用以界定專利範圍;反之,如果前言僅是廣泛的語言將不會用來限制專利範圍,此時即便刪除前言內容,也不會影響權利範圍主體。

根據聯邦巡迴法院案例Intirtool, Ltd. v. Texar Corp., 369 F.3d 1289, 1294-96, 70 USPQ2d 1780, 1783-84 (Fed. Cir. 2004),其中專利範圍前言部份涉及手持打孔機,可以同時打動與連結疊合金屬片,但非為權利範圍的限制,理由是:
(1)權利範圍主體在沒有前言部份時,仍描述一個結構完整的發明;以及
(2)專利答辯歷史的描述參酌「打動與連結」的功能,但並未建構上述與前言清楚的倚賴關係,因此前言並非用來限制專利範圍。

Ron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可專利標的(MPEP 2105)

筆記

在MPEP2105所規範的可專利標的(patentable subject matter)即整理了此最高法院判例的一些要點:

1. 美國專利法第101條中界定的可專利標的中"manufacture"的字典定義為人為或機器以材料新的形式、質、特性或其組合生產的物體。('the production of articles for use from raw materials prepared by giving to these materials new forms, qualities, properties, or combinations whether by hand labor or by machinery.')
2. 國會認為專利法會以較廣範圍解釋使用"manufacture"與"composition of matter"等用語的專利
3. 歷年來專利法的變革都融於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人,也是第三任總統Thomas Jefferson的精神:獨創性應享有足夠的鼓勵(ingenuity should receive a liberal encouragement),比如1952法案規範只要在陽光下人類製作的任何事都為可專利的標的(statutory subject matter to 'include any thing under the sun that is made by man.')
4. 以上意見卻不非指專利法101沒有任何限制,或包括任何的發現,法律對於自然律、物理現象與抽象概念為不予專利標的
5. 新發現的礦物、植物為不予專利事項
6. 專利法不及於未知的自然現象,但非自然發生的製造與物品成份除外,這類可專利事項讓人類可賦予獨特的名稱與用途
7. 立法認定,可專利標的界定並非是生命與無生命的東西,而是自然產物與人類的發明。另外一提,非法定可專利標的的微生物卻是人類製造的東西
8. 在Funk Seed Co. & Kalo Co., 333 U.S.127 (1948)判例之後,如果發明人產生新的不同於自然發現的細菌,為101規定法定可專利的標的

法院的態度:
(A)法院不會限制基因工程下的生物體;
(B)法院對101條規定的manufacture, composition of matter有開廣的態度
(C)法院提出一些測試,以判斷101條的可專利標的,其中僅判斷是否為人為的發明,包括:
是否為自然律、物理現象或抽象概念?
是否為非自然發生,而為人為的可專利標的?
是否為新礦物、新植物的發現?
(D)人為或機器使用自然材料生產的物品,為101規定的manufacture

Ron

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

Trade Dress檢索介紹

http://tsdr.uspto.gov/

USPTO中商標相關工具介紹:


進入TSDR文件檢索網頁:


找個Apple的Trade Dress的例子:

檢索結果的一些PDF檔內的細節:

Ron

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這筆值得注意的賠償金額(Apple v. Samsung)

無論如何,Apple與Samsung訴訟帶來的來往過程、專利技術、訴訟攻防,以及結果得出的賠償金額都是值得注意的。而我也只是一個follower罷了。

陪審團對於這個世紀大審的裁決可見(11/21/2013版,不難猜想將來還會改變):http://zh.scribd.com/doc/186172965/13-11-21-Apple-v-Samsung-Limited-Damages-Retrial-Jury-Verdict

這筆金額歷經幾次改變,最初裁決的金額達10億美金,有機會跟人分享專利價值時,會搬出這個畫面,現在則要更新了,不論金額多少,都至少表示專利具有價值,為一種資產。

去年8月24日的裁決:
http://enpan.blogspot.tw/2012/08/applesamsung.html

這次(11/21/2013) 的裁決金額:

經Samsung提出賠償金再審,此次陪審團判Samsung的13項侵權產品的賠償金近3億美金給Apple,取代去年判賠的4億,而全部侵權案的賠償金則為9億多,取代去年的10億。

FOSS Patents更把前後金額作出比較,多數減少,也有增加的。
http://www.fosspatents.com/2013/11/retrial-jury-awards-apple-290-million.html

這個金額並非終判,還需要法官同意,但已經歷經兩組不同的陪審團的裁決,表示Samsung的侵權行為確實實質造成Apple的損害,因此FOSS Patents認為即便Samsung上訴,可能會被認為無理由。

往後的爭議還有:Samsung還可上訴,且因為Samsung認為這個金額多數來自US7,844,915(915案)的侵權賠償,而這件已經被USPTO認定駁回(http://enpan.blogspot.tw/2013/11/blog-post_22.html),但是Apple還是可以繼續上訴到PTAB...,沒完沒了。

不難瞭解這些訴訟、爭議的費用,以及判賠的賠償金額會轉嫁到消費者,並墊高以後手機價格。

Ron
資料參考:FOSS Patents
新聞:http://www.nytimes.com/2013/11/22/technology/jury-finds-samsung-owes-290-million-in-apple-patent-trial.html?_r=0
(新聞側欄也有不少過去的相關新聞,可以看看)

專利局駁回蘋果觸控基礎專利

不同於Apple其他幾件好不容易挽回專利權的命運(如:http://enpan.blogspot.tw/2013/10/apple.html),這件同樣也是對Samsung提告的主要專利之一:US7,844,915(915案),本部落格曾對此案追蹤報導被再審(re-examination)的過程,日前的報導顯示該案已被再審核駁(http://enpan.blogspot.tw/2012/12/blog-post_20.htmlhttp://enpan.blogspot.tw/2013/08/blog-post.html),而11/20/2013的決定(control no.: 90/012,332)為全數範圍都確認駁回。

簡史:
智慧局繼07-26-2013發出最終核駁(final rejection)之後,Apple於10-28-2013答辯,之後獲得USPTO發出的諮詢意見(Advisory Action),認為Claims 1-21全數被核駁。

Apple對終駁提出回應:


Apple對於捍衛自己多點觸控的基礎專利十分在意,雖然前案已經揭露觸控技術,但是「多點觸控」就是所有爭議點中最重要的,也就是Apple技術可以分辨出one, two or more的手指觸碰事件,如果是單點觸控,就是捲動(scroll)操作;如果兩點或以上觸控,就是一種手勢(gesture)操作。
8. A machine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storing executable program instructions which when executed cause a data processing system to perform a method comprising:
receiving a user input, the user input is one or more input points applied to a touch-sensitive display that is integrated with the data processing system;
creating an event object in response to the user input;
determining whether the event object invokes a scroll or gesture operation by distinguishing between a single input point applied to the touch-sensitive display that is interpreted as the scroll operation and two or more input points applied to the touch-sensitive display that are interpreted as the gesture operation;
issuing at least one scroll or gesture call based on invoking the scroll or gesture operation;
responding to at least one scroll call, if issued, by scrolling a window having a view associated with the event object; and
responding to at least one gesture call, if issued, by scaling the view associated with the event object based on receiving the two or more input points in the form of the user input.

除了Apple質疑審查委員不當過廣解釋專利範圍的答辯之外,Apple對於再審案的答辯技巧也不會很花俏,主要還是討論技術本身,而且不輕易修改正在訴訟的權利範圍。
對於主要引證案Hillis案,Apple論點與之前答辯內容差不多,只是"重申"一些立場,對於專利局現階段而言,難以扭轉審委態度:
  • 認為Hillis並不會分辨觸控幾點,但Hillis有揭露單點與兩點的動作
  • Hillis沒有提到事件物件(event object),也就是呼叫捲動與手勢兩個指令呼叫,Hillis針對影像指示
  • Hillis並非應用在觸控顯示器(touch-sensitive display),Hillis是一種投射式觸控技術
  • Hillis並沒有揭露一個整合的裝置(integrated device),Hillis不是一個裝置內的技術,而是結合幾種裝置達成
  • Hillis並不能根據取得一段時間內拉動的輸入(drag user input for a certain time period) 判斷捲動或手勢,這點確實沒有

Hillis(US7724242)專利介紹可參閱:http://enpan.blogspot.tw/2012/12/blog-post_20.html




最後竟參考了近300件前案(IDS):
Advisory Action最後決定全數範圍被駁回:

915案被駁回,Samsung應該會興奮地要求法院撤回這件侵權的判決。

Apple應會對此案提出訴願。

Ron

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CAFC撤銷"部份"地方法院否決對Samsung的禁制令-非因侵權

這件訴訟決定讓我們學到:即便侵權成立,但是因為沒有建立侵權事實造成的損害賠償的因果關係,不會發出禁制令(比如禁止進口)。不過Apple的上訴理由訴及消費者的選擇也挺有意思的。

案件從地院上訴到CAFC
CAFC撤銷"部份"地方法院否決對Samsung的禁制令,也就是CAFC雖站在Apple的一方,但仍確認地方法院否決Apple主張設計專利、產品形象商標(trade dress)對Samsung產品的禁制令,但撤銷地方法院否決對Apple以發明專利對Samsung產品的禁制令,目前是發回重審。

Apple, Inc. v.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ed. Cir. Nov. 18, 2013) (Apple III) 

這件從地方法院打上來的訴訟涉及Apple設計專利、產品形象商標(trade dress)無法禁止Samsung進口、販賣等禁制令的決定,相關設計專利有D618,677D593,087D604,305,相關先前訴訟之部份可參考:http://enpan.blogspot.tw/2012/08/applesamsung.html

設計專利代表圖示分別為:
D618,677
 D593,087

D604,305


在地方法院中,Koh法官(這位女性法官高惠因為Apple v. Samsung訴訟讓全世界都認識了)否決Apple以以上幾件設計專利對Samsung產品的禁制令,因為她認為這些專利侵權事實並未建立無法挽回的損害(irreparable harm)足夠的因果關係(causal nexus),因此否決Apple提出的禁制令。


之後Apple上訴到CAFC,結果顯示CAFC也同意地院的判斷(僅同意設計專利部份,而且是"部份"設計專利),上訴理由中,Apple主張(這是用我自己的瞭解來寫)「產品的設計對於消費者的選擇顯得十分重要」,更提出對使用Samsung產品的消費者調查,可以看出兩個公司對於消費者的吸引力就是包括了設計專利中的元素,因此主張已經建立足夠的因果關係(causal nexus)。

然而,對於上述針對設計專利衍生出的禁制令的爭議中,CAFC同意高惠法官的論點,專利所涵蓋的一般特徵並未建立侵權事實與不可挽回損害之間的因果關係,即便Apple爭辯專利所主張的設計特點就是消費者之所以選擇使用Apple產品的理由,而Samsung又漂竊了這些特點。

產品形象商標(trade dress,非功能性的形象外觀保護,如設計、產品包裝、顏色與物品、服務):

地方法院陪審團裁決Samsung侵害Apple的未註冊iPhone 3G產品形象商標(unregistered)以及Apple所註冊的iPhone產品形象商標(註冊號碼為3,470,983)。高惠法官否決了Apple針對trade dress主張的禁制令,理由是Samsung已經停止對此產品形象稀釋的行為(cessation of its diluting conduct)。


不過,CAFC論點不太一樣,先是認為即便Samsung正在進行稀釋iPhone的形象,仍不見得因此取得禁制令("ongoing diluting behavior is not necessary to obtain an injunction."),但也非否決地院判斷,只是因為被告自願性地停止稀釋行為就成為否決禁制令的理由(defendant's voluntary cessation of diluting behavior as a reason to deny injunctive relief),也就是Samsung停止販售被告侵權的產品,也就停止了稀釋iPhone產品形象的行為。

參考TMEP 1202.02 Registration of Trade Dress
When an applicant applies to register a product's design, product packaging, color, or other trade dress for goods or services, the examining attorney must consider two issues: (1) functionality; and (2) distinctiveness.

本案目前狀態是CAFC針對發明專利的議題有不同見解,發回地院重審。


CAFC判決原文:http://www.cafc.uscourts.gov/images/stories/opinions-orders/13-1129.Opinion.11-14-2013.1.PDF
http://www.cafc.uscourts.gov/sites/default/files/opinions-orders/13-1129.Opinion.11-14-2013.1.PDF
(link updated on Dec. 25, 2015)

Ron
資料參考:Patently-O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韓國after non-final rejection

核駁之後、終駁(核駁決定)之後、再審程序、進入訴願之前的一些措施有關於申請案是否適用新法,可參考部落格文章:http://enpan.blogspot.tw/2009/01/200971.html

一些整理如下:


After last of non-final顯然還非核駁決定(FINAL),此時應還有答辯一次的機會,並可修正
之後再被核駁,就是FINAL,之後:

先確認該案是否在200971當天或之後的專利申請案。

韓國發明專利修正時機(適用所有發明申請案):
1.      獲准專利前提出修正
2.      接收核駁理由前修正
3.      答辯理由提出時修正
4.      終駁之後可修正,舊法不得超過原專利範圍,新法不受限(配合再審程序,適用200971當天或之後的專利申請案
5.      提出訴願前30日內提出修正

分割案提出時機:
1.      申請後,官方意見前;
2.      最終核駁後30天內;
3.      最終核駁後提出再審(reexamination),同時可提分割案(30天內,適用200971當天或之後的專利申請案
4.      若再審核駁,30日內可提分割案(適用200971當天或之後的專利申請案)
5.      母案提出訴願的期限也是核駁後30日內


Ron

損失利益為損害賠償的定論不見得容易判斷

損失利益為損害賠償的定論不見得容易判斷,但可以透過一些爭議學習這些...

先瞭解專利權人損失的利益即為損害賠償的定論( lost profits as a damages theory)
美國1978年案例Sixth Circuit case建立了利益損害就是賠償(不要與授權金混淆)的模型:
  • 專利產品的需求(demand for the patented product)
  • 缺乏可接受的不侵權替代品(absence of acceptable noninfringing substitutes)
  • 專利權人有能力對產品的需求進行開發,包括製造、行銷(manufacturing and marketing capability to exploit the demand)
  • 專利權人對此產品已經產生利潤(the amount of the profit would have made)
當符合上述要件,侵權產品的利潤可以當作是專利權人的損失。


在Apple v. Samsung的訴訟中,損失的利益為損害賠償的定論不成立
http://www.fosspatents.com/2013/11/lost-profits-ineligible-as-damages.html

前情有點多,中間變化也不見得容易follow,可參考先前報導:Apple在這一階段"設計相關"的訴訟勝了Samsung
http://enpan.blogspot.tw/2012/08/applesamsung.html


而計算損害賠償金額則跟何時侵權開始與延續時間有關。
「侵權損害期間(period of damage)」用以判斷賠償金額,而考慮的時間點須考量何時被告(此案為Samsung)開始迴避侵權,比如判斷出何時侵權事實開始?或是何時接收到原告(此案為Apple)的侵權主張?

先前加州地院判斷的Samsung應賠償Apple金額為10億的案子中,訴訟過程後期成為賠償金額的攻防戰,Apple對外宣稱要求賠償的金額愈來愈高,而Samsung則認為Apple所主張的損害賠償應該基於假設當Samsung侵權開始時已經開始設計迴避(也就是Samsung已發覺侵權而開始修改設計),而非Apple主張專利侵權的時候。基於此原則,Apple才可以主張其損害賠償,就本案來看,僅可以主張US7844915侵權損害賠償,不能主張其他兩件發明專利(US7469381、US7864163)與兩件設計專利(D618,677/D593,087、D604,305),因為在計算損害賠償的期間前已經完成迴避設計。

其中爭議在於前述損害賠償原則中「缺乏可接受的不侵權替代品」,此議題涉及損害期間何時開始,法官認為應考慮被告何時對迴避設計採取行動。

然而,Apple不同意上述損害賠償的時間定義,應該會繼續上訴。


Ron
資料來源:FOSS Patents

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touching everywhere - 一些觸控技術的歷史

touching everywhere - 一些觸控技術的歷史

觸控技術蓬勃發展,讓人不得不承認未來是個「滑來滑去」的世界。
小朋友早早接觸到平板電腦,以後可能無法想像沒有觸控的過去,就像我們無法想像沒有滑鼠的曾經吧!

其實,觸控裝置與滑鼠問市的時間幾乎差不多!

第一隻滑鼠在1964年出現,http://enpan.blogspot.tw/2013/07/douglas-engelbart.html

觸控裝置早期普遍應用在ATM提款機、收銀機,"無顯示器"的觸控裝置普遍用在個人裝置可溯及一些"純"MP3播放器,有螢幕的則有HP, Microsoft開發出產品,之後才被Apple發揚光大,世界上第一台觸控裝置問世在1960年代,是"電容式"觸控機,發明人是E.A. Johnson(Royal Radar Establishment, Malvern, UK),用在機場航空管制上。
普遍應用的電阻式觸控裝置10年後才出現,觸控感測器發明人是Doctor Sam Hurst,並非是透明而用於顯示器的,當時觸控感測器稱為「Elograph」。專利如:US3662105US3798370

US3662105說是第一個電阻式感測器,但專利說明書的描述看來,可以知道在此(申請日1970年)之前已有先前技術,公報上提到四件(引證案最早為1956年申請的美國專利US3005050,但是此為電報機)。

US3662105案揭露一種平面座標的電子感測器(Electrical sensor of plane coordinates),此專利已經揭露目前觸控感測的基本設計,其中設有不同方向的電勢線的幾層薄型平面,不同層的電勢線交錯(互相垂直),在電勢線交錯的位置可以感測到觸控事件,當感測到不同方向訊號,可以此判斷觸控位置。

專利範圍Claim 1如下,電子感測器包括第一、第二具有間隔絕緣設置的導電材料,每個電極之間等距,交錯點用於感測觸控事件(當時應該不是手指),且能因此判斷座標。
1. An electrical sensor of plane coordinates comprising first and second sheets of conductive material spaced from each other and having a uniform resistivity throughout, insulating means separating said sheets, each of said sheets having attached thereto a pair of electrodes equally spaced from each other across the sheet, said sheets being juxtaposed to provide an indeterminate number of sets of plane coordinates in the form of equipotential lines normal to each other across the respective sheets of conductive material first and second electrical circuits including the respective conductive sheets floating with respect to each other and with respect to ground, a pair of conductors extending respectively from one of the electrodes of each conductive sheet and adapted to carry a signal at a potential representative of a selected point on the sheet to which it is attached, and movable probe means for touching each of said sheets at said selected point in order to generate said signals and without altering the spacing between said conductive sheets.

資料參考:
http://inventors.about.com/od/tstartinventions/a/Touch-Screen.htm
http://en.wikipedia.org/wiki/Touchscreen


觸控技術發展至此,多半技術突破在製程、靈敏度,但也有不少想到各種觸控操作的可能,比如微軟最近自己公佈透過裝置四周/背面感測器(skin sensors)產生的操作手勢的技術。
現在平板電腦普遍為10吋的裝置,而且不輕(拿久了都會重),需要雙手握住這個裝置,但是雙手握持時,不容易觸按螢幕中央部份,因此微軟這件技術解決此類問題,就是透過螢幕邊框的多個圈圈觸控點作為輔助操作的觸控位置,當雙手搭上裝置,就會知道目前應該操作的模式。

這些圖示是在網路上流傳的,顯然是微軟自己傳出的,相關專利為今年才申請,尚未公開。

但還是有一些接近的公開專利案可見端倪:
US20130181902


資料參考:http://www.winrtsource.com/2013/11/18/microsoft-files-patent-for-awesome-bezel-technology/

Ron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美國的仇外心理(Xenophobia)?

這個訴訟告訴我們,法院上不要亂講話,特別是涉及歧視言論,還吵了起來(updated)

Commil是一間以色列公司,Cisco則是美國著名的網通設備公司,訴訟涉及Cisco侵犯Commil公司擁有的專利:US6,430,395

先討論一下這件專利
專利關於一種在行動終端與行動基地台之間的無線數據交換機技術,這個優先權早於西元2000年的發明專利範圍中,系統包括基地台與基地台之間的交換器,與行動終端的通訊方法有:將短距離通訊協定分為要求時間同步的低階協定與不需要求時間同步的高階協定,之後針對已經連線到基地台的行動終端上,在基地台執行低階協定,在交換器執行高階協定。這是有關行動通話與數據傳輸對於時間同步有不同的要求的技術,似乎已經是常見手段。
1.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prising at least two Base Stations, at least one Switch in communication with the Base Stations, a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between mobile units and the Base Stations comprising:
dividing a short-range communication protocol into a low-level protocol for performing tasks that require accurate time synchronization and a high-level protocol which does not require accurate time synchronization; and
for each connection of a mobile unit with a Base Station, running an instance of the low-level protocol at the Base Station connected with the mobile unit and running an instance of the high-level protocol at the Switch. 

在地方法院的訴訟中,地院陪審團裁決Cisco一筆3.7百萬美金的專利侵權損害賠償,不過,之後又被此案法官卻又下令新的審問程序,起因為Cisco宗教性的不當言論,這筆卻達6千萬美金。

接著Cisco上訴,要求第一件專利侵權案重審,而CAFC對於第二件不當言論的訴訟維持一樣的判決。這個訴訟,可能是已經處於劣勢的一方利用"宗教情節"的一種不當爭辯策略!

CAFC判決文中有個描述:
Cisco’s trial counsel attempted to play upon religious prejudices and ethnic stereotypes. 

這個不當言論涉及"猶太教(Commil為以色列公司,Commil的老闆Mr.David應訊)"與Cisco律師不當引用聖經內容的事件:

在審問過程中,不知什麼原因提到烤肉餐廳,結果Cisco律師輕蔑地表示"我敢打賭,這裡沒有豬肉(I bet not pork)";
這位律師接著走到Mr.David面前說道,是否你的表弟是在社會底層的人(bottom feeder)買了被他踢走的人的房子?
結案時,這位律師用了聖經中審問耶穌基督的故事,問到什麼是"真理"?似乎是要反映出Cisco輸了官司卻不承認的藉口。


對此不當言論,類似我對此案例最初的猜測,CAFC法官於判決文提到:
Sometimes when a lawyer injects irrelevant information into a case it’s because he perceives a weakness in the merits of his case. I don’t know whether that’s why it happened in this case, but you can consider that as you’re evaluating the testimony and the evidence in this case.

其實,上述涉及宗教對立的言論也是起因於Commil律師提到此爭議開始於一個許多宗教的聖地-以色列。結辯時,Commil勝訴,Commil律師回應了聖經中提到審判的議題,認為Cisco要陪審員如所羅門王一刀分開嬰孩的言論,卻沒有當時所羅門的智慧。

CAFC判決文提到這段企圖影響陪審團的言論:
Ladies and Gentlemen of the Jury, you are, in this case, truth seekers. You are charged with the most important job in this courtroom, and that’s determining the truth. . . . And when you figure out what the truth is, you’ll know how to answer that verdict form. You remember the most important trial in history, which we all read about as kids, in the Bible had that very question from the judge. What is truth?

這回,法官認為Cisco律師的言論隱含了"美國v.他們",也就是強調了我們是基督教,而他們是猶太教...的歧視言論,CAFC反而凸顯了這個議題,這個歧視言論超過原來專利侵權的議題。

本案發回重審,並沒有定論

額外註解,本例涉及美國憲法第七修正案(Seventh Amendment to the United States Constitution,http://en.wikipedia.org/wiki/Seventh_Amendment_to_the_United_States_Constitution):

Ron
資料來源:Patently-O
http://www.patentlyo.com/patent/2013/11/cisco-on-the-wrong-side-of-xenophobia-and-anti-religious-jury-tactics.html

其他參考:
http://www.laipla.net/commil-v-cisco-a-sidebar-judicial-denunciation-of-anti-semitic-jury-tactics/

WIPO網頁改頭換面

WIPO月初改變了網頁設計

過去:

現在的網頁強調與使用者的互動,資訊取得似乎比較直接,讓人容易對每個轄下的各種服務得到更明白的資訊,檢索系統則沒有改變,畢竟原本的已經十分好用!

海牙設計系統

馬德里商標系統

可以用行動裝置看看吧!

Ron

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澳洲專利介紹(與一些變革)

資料來源自:http://www.ipaustralia.gov.au/,這個網站十分美觀,並且資訊豐富,可以好好看看

先前本部落格介紹澳洲專利有:
http://enpan.blogspot.tw/2011/10/provisional-application-standard2025.html
http://enpan.blogspot.tw/2011/10/blog-post_3852.html

澳洲專利
專利種類:
  1. 臨時申請案,概念如同美國臨時申請案,就是用足夠的揭露內容取得一個較早的申請日,之後一年內可提出正式申請案
  2. 標準專利,即一般認知的發明專利,保護期限有20年
  3. 創新專利,無須實際審查,卻也不同一般認知的新型專利,保護標的並不限定在裝置與結構專利,可及於裝置、物質、方法與流程(device, substance, method or process),但保護期限為8年,申請後一個月內獲准。任何人可對創新專利提出實際審查請求。
  4. 藥品專利,保護期限有25年
  5. 各種專利申請費用:
標準專利取得程序(現行接獲核駁理由後有12個月的答辯期限):
  1. 專利申請後,於申請日(或優先權日)後18個月公開
  2. 應於申請日後5年內請求實際審查,如果沒有在此期限內提出實際審查,或者是你忘了,澳洲專利局將會發出提醒(direction to request examination),則舊制專利規定可以在發出提醒之後6個月內決定要不要請求實際審查,否則就視同拋棄專利。
    注意:若上述由官方發出實際審查的提醒在2013年4月15日當日或之後,則申請人僅有2個月可以請求實際審查
  3. 一旦提出實際審查請求後,澳洲專利局一般會於12個月內提出審查意見,包括核准與核駁意見,若是核駁理由,則會給申請人回應的機會,舊制有21個月回應的期限。
    注意:若審查意見在2013年4月15日當日或之後發出,申請人將僅有12個月的期限可以回應,若在12個月內無法克服核駁理由,專利無效
  4. 專利獲准之後,澳洲專利將提供3個月的異議期限,任何人在此異議期間可以意見:有一樣或是相似的先前技術、申請人並非真實的擁有人等。
  5. 專利局將會根據異議意見審理,期間專利申請人與異議人都可提出證據,並可能有面詢或說聽證(hearing),若面詢結果雙方都不滿意,任何一方可以上訴到澳洲聯邦法院(federal court of Australia)
  6. 如果沒有異議,或是異議不成功,可獲准專利。
  7. 重要:新修改的程序中,接獲審查意見12個月的回應期限包涵了這個期間內的多次來往。為了要達到這個期限要求,官方會於收到申請人意見後3個星期內提出回應。
創新專利取得程序(現行接獲核駁理由後有6個月的答辯期限):
  1. 創新專利取得並無經過實際審查
  2. 形式審查,一般是在申請日後一個月內通知專利獲准
  3. 付費領證後將公開專利
  4. 可以在專利獲准後請求審查與確認專利權
  5. 若要主張創新專利的專利權,應先請求實際審查,但任何一方都可提出創新專利的實際審查,審查結果將決定此創新專利是否存在。
  6. 審查後,若不予專利,專利權人可以在6個月內提出回應,6個月內可以與專利局來往數次,但在此6個月期限內無法克服核駁理由,則專利權無效
  7. 一旦創新專利的專利權被確認,即可以主張專利權,包括執行侵權告訴與專利授權。
  8. 專利權一旦被確認,任何一方也可以提出異議程序,如標準專利一般。
  9. 重要:接獲審查意見6個月的回應期限包涵了這個期間內的多次來往

審查程序:
  1. 申請日後5年內應提出審查請求,若無提出,官方會提醒,申請人應於提醒後2個月內提出實際審查要求
  2. 一般於提出實際審查請求後12個月內會接獲審查意見
  3. 接獲審查意見時,應於21個月內提出回應,否則專利無效
  4. 費用:
分割申請案:
  1. 創新專利不得有後續分割案
  2. 分割案可於收到官方提到發明不符單一性規定時提出
  3. 分割案享有與母案一樣的優先權日或申請日
  4. 允許一件母案申請案衍生出多件後續分割案
  5. 母案獲准後,分割案才可獲准(官方假設分割案與母案的技術不會差太多)
  6. 分割案應於母案獲准(付費領證)前提出(但研擬有一個較短的時間限制,如下圖,也就是分割案應於母案獲准通知後3個月內提出,而不是等到母案領證,因為當中容易或刻意被延遲)
  7. 如果母案撤銷,後續分割案不准專利
  8. 提出後續案時,應指明母案為何
  9. 當分割案的母案或其他家族案已經提出實際審查要求時,審查委員會於提出分割案後1個月內提醒實審請求
  10. 分割案一旦提出實審要求,會有較高的審查順序


分割案相關文件:
http://www.ipaustralia.gov.au/pdfs/ip-reform/resolving-divisional-applications.pdf

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