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蓄意侵權的判決 - 有關豁免主張 - In re Seagate Technology, LLC, (Fed. Cir. 2007)案例討論

要證明「willful infringement」(蓄意侵權),一般來說,專利權人/著作權人要先告知疑似侵權者相關權利所屬,如果疑似侵權者仍繼續執行疑似侵權的行為,這可稱為蓄意。

「蓄意侵權」一般認知的要件有:(1)被告已經知悉相關權利歸屬(已知,或被告知);(2)被告在沒有合理基礎下繼續執行侵權行為。(Underwater Devices

但已知相關專利/著作權的標準為何?是否隨便稍封信就被認定是對方已知?

於是,在法院上爭辯是否蓄意侵權就考量被告是否已知相關專利/著作權,或是至少要證明被告應該知道卻刻意忽略等事實(證明有這些客觀事實),若經過如此嚴格的判斷後,蓄意侵權一旦成立,相關賠償金將會倍數以上(在美國,這個標準建立於1983年CAFC案例「Underwater Devices, Inc. v. Morrison-Knudsen Co.(Fed. Cir. 1983)」)。

這裡牽扯一種「應注意的義務(duty of due care)」標準,如果必須等到被告知有相關權利在前以及可能侵權的訊息才被認為是「蓄意侵權」,這可能與強調公開發明資訊的專利系統的意義有些差異,因為專利系統認為一旦公開,就是「公眾知悉」,使得疑似侵權者在進行疑似侵權行為時(進口、製造、販售、委託製造等)可能沒有動機,或是刻意忽略去瞭解是否有專利的存在

此標準算是客觀,卻又不符事實,但也行之有年(In re Seagate案例之前);不過,這個「應注意的義務(duty of due care)」標準到了2007「In re Seagate案例」後被挑戰。

案例源自2000年的「Convolve v. Seagate Technology」侵權告訴:
系爭專利:US4,916,635('635)、US5,638,267('267)、US6,314,473('473)

系爭專利:
US4,916,635('635)揭露修正輸入指令的技術,使得可以在最簡潔的指令下完成結果,這個模糊的技術概念可以用以下範例瞭解。
在電腦控制的系統中,電路產生的訊號產生震動、不穩定是一般常見的問題,因此,要得到比較"乾淨"的訊號一般的作法就是採用濾波,可以"純化"訊號。此專利在輸入訊號方便動手腳,進行shaping,可以減掉不要的動態,可降低後端的處理而減少處理時間。輸入訊號被先前處理過後,這個經過調整的輸入訊號將會重新輸入,使得結果輸出已經減少了不必要的變動。

US5,638,267('267)也是揭露透過減少動態訊號而簡化輸入、輸出訊號的技術,就是在輸出訊號前先經過濾波與調整處理。

US6,314,473('473)揭露一種根據變動設定而移除經過所提供的使用者介面以選擇不要的頻率的技術。

訴訟之前的故事:
Seagate在訴訟之前「已知」這些專利,並委外做了「侵權分析報告」,其中意見主要是表明系爭專利多項範圍無效以及Seagate產品沒有侵權,Seagate於是將此意見告知Convolve,說明他們所做的事情是基於這份報告。Convolve似乎不相信這份報告,提告時要求法院強制探索(discovery),要求得到所有製作這份報告的Seagate與律師之間的通訊內容。

Seagate顯然是要藉此讓自己的作法為一種已盡了努力才"善意"實施。
In light of the duty of due care, accused willful infringers commonly assert an advice of counsel defense. Under this defense, an accused willful infringer aims to establish that due to reasonable reliance on advice from counsel, its continued accused
activities were done in good faith. 



地方法院階段:
當Convolve在地院提告時,法院認定Seagate是根據律師所作出的行為,但Seagate主張棄權豁免(waiving)而放棄提出與律師之間的通訊內容的權利(這是受委託人的權利),不過,地方法院則是命令Seagate提出有關作出不侵權報告與相關人士的相關文件,也否決Seagate的請願。

CAFC:
Seagate針對地方法院強制提出相關通訊文件的命令,提出上訴,案件於是進入CAFC,CAFC面對的決定的「矛與盾」:
(1)如果被告提出waiving,是否法院應重新考慮「應注意的義務(duty of due care)標準」?
(2)是否主張疑似侵權行為為根據律師建議(advice of counsel)用來防禦「蓄意侵權」的手段及於前述棄權主張(waiving)而不用提出相關通訊內容?
(3)棄權主張如何影響律師言論免疫?

在此Seagate案例中,CAFC法官推翻已經行之有年的Underwater Devices蓄意侵權判斷標準,提供一新的判斷標準,認為:
蓄意侵權應由疑似侵權者證明有「客觀的不注意(輕忽)(objective recklessness)」的事實

也因為這個決定(新標準)拋棄了過去「應注意的義務(duty of due care)標準」,所以也不用去取得相關律師建議的文件了,也就是,非蓄意侵權的主張由侵權被告提出客觀的不注意證據才成立,不用透過之前拋棄豁免的部分來防守。反之,原告要提出客觀被告已知的證據。

一點結論:

而如何證明侵權行為是否為「客觀的不注意」:首先,專利權人應提出證據證明侵權被告產品為侵害某有效專利,應排除心證;接著是,專利權人應證明侵權被告具有高機率已知或應知有相關專利

CAFC判決中認為,以委託律師的建議(如本案Seagate不侵權意見)作為防禦的主張並不構成棄權豁免(waiving,不提出通訊內容)要件,也就是本案原告Convolve或法官無法以對照提出「advice of counsel」的防禦手段而要求提出相關通訊內容

「work product protection」就是保護律師工作內容的豁免權,但一旦被告以按照律師建議實施疑似侵權的行為作為「蓄意侵權」答辯理由,是否表示已經拋棄「work product protection」,這次的判決表示,先前的棄權主張並不會影響律師工作的豁免("...relying on opinion counsel's work product does not waive work product immunity with respect to trial counsel")。

本案結論:
Seagate Technology, LLC (“Seagate”) petitions for a writ of mandamus directing the United States District Court for the Southern District of New York to vacate its orders compelling disclosure of materials and testimony that Seagate claims is covered by the attorney-client privilege and work product protection. 
We ordered en banc review, and now grant the petition. We overrule Underwater Devices Inc. v. Morrison-Knudsen Co., 717 F.2d 1380 (1983), and we clarify the scope of the waiver of attorney-client privilege and work product protection that results when an accused patent infringer asserts an advice of counsel defense to a charge of willful infringement. 

應用:
  • 「蓄意侵權」的告訴完全是為了「賠償金」
  • 是否蓄意侵權並不影響原本侵權判斷
  • 是否蓄意侵權,可看行為者在訴訟之前的表現("willfulness will depend on an infringer’s prelitigation conduct")
  • 侵權訴訟中,如果有著訴訟前的準備(如專利無效、不侵權報告),可避免「先前禁制令」
  • 證明損害為初步禁制令的要件,而表示專利無效的意見比實際證明專利無效需要更少的證據,這可以作為策略之一("Vulnerability is the issue at the preliminary injunction stage, while validity is the issue at trial. The showing of a substantial question as to invalidity thus requires less proof than the clear and convincing showing necessary to establish invalidity itself.")
  • 當專利權人提出「蓄意侵權」的訴訟時,也應有充分的證據("when a complaint is filed, a patentee must have a good faith basis for alleging willful infringement")
  • 僅保留最少量與律師的討論內容,使得在被法院要求提出這類通訊資料時,可以降低賠償金額

判決文(其中有許多可以學習的事項):
http://e-foia.uspto.gov/Foia/RetrievePdf?system=FCA&flNm=07-830_1
聯席法官引述著作權採用「粗魯地忽視"recklessly disregarded"」標準作為蓄意侵權的判斷標準(updated on June 10, 2015)

資料參考:
http://ipfrontline.com/2008/12/in-re-seagate-497-f-3d-1360-fed-cir-2007/

重要,有關「律師-委託人特權」與「工作成果豁免權」的探討(作者:林明儀、劉尚志、王敏銓):
http://www.itl.nctu.edu.tw/tlr_n/papers/ch_paper/2_1/2_1_3.pdf

Ron

沒有留言: